今日科技话题: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天琴一号、等离子体宏观制备石墨烯、开花植物快速占领地球之谜、三体问题、肺部病菌
发布时间:2019-12-23 00:00


▲12月20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此次任务同时搭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以及“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8颗卫星。新华社发(郑逃逃 摄)
12月20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此次任务同时搭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以及“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8颗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是中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第6颗卫星,将接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获取全球高、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可更好满足两国在国土资源勘查、土地分类、环保监测、气候变化研究、防灾减灾、农作物分类与估产等领域对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并可为亚非拉国家提供服务。
12月20日中午,伴随着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升空,我国“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启航,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探索之旅。
“天琴计划”是由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于2014年提出的、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作为“天琴计划”的先行军,“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这是航天东方红发射的第98颗卫星。它肩负着对无拖曳控制技术、惯性传感器技术、高精度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微牛级连续可变微推进技术等进行在轨验证的使命,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探路者。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夏维东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合作,提出“利用磁分散电弧产生大面积均匀热等离子体合成石墨烯”的新方法,突破了热等离子体工艺或高能耗、或产品均匀性低和生产稳定性不足的技术瓶颈,有望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碳》杂志上。
石墨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功能/结构材料,在能源环境、生物医疗、电子器件、化工和航空航天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采用射频感应加热和微波加热等离子体制备石墨烯能耗高,难以工业化应用。采用课题组开发的磁分散电弧产生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的技术,解决了等离子体对物料快速均匀加热问题。所制备的石墨烯平面尺寸50—300纳米,层数2—5层,表现出良好的晶体结构和超大的比表面积,产品均匀性好;制备方法及设备简单,一步合成,无需还原,且无需基底、催化剂、溶液或酸,收率高、能耗低、成本低,具备实现低成本大规模连续生产的前景。

▲图片来源:花百科
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的论文《睡莲基因组和早期开花植物进化》12月19日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线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蓝星睡莲的高质量基因组并进行了分析,为破解“开花植物如何在2亿年内快速占领地球”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开花植物的代表之一,睡莲不仅是世界多地公园、小区池塘中的“常客”,乃至出现在多国国徽、国旗、钱币、邮票上,体现了分布广泛性。专家介绍,开花植物的快速辐射能力被达尔文认为是“恼人之谜”:自2 亿年前起源至今,开花植物已产生30多万种,而其兄弟裸子植物只有800多种。

▲图片来源:冷趣网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让许多人知道了“三体运动”这个世纪难题。300多年前,艾萨克·牛顿爵士提出了著名的“三体问题”,迄今,这一直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朝解决这一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不稳定的三体系统最终会踢出一个,剩下两个会形成稳定二元关系,可利用传统方法预测其运动。
300多年前,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定律,为我们理解太阳系,乃至一切物体质量与施加于其上的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用这些定律描述行星绕太阳如何运动后,牛顿开始思索:如果有第三个天体(如月球)闯入其间会发生什么呢?实际上,三体方程极难求解。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发布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电子烟蒸汽与传统香烟的烟雾一样,都会增强一些肺部致病菌的致病性,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等顽固感染形成。
论文通讯作者、该校的戴尔德丽·吉尔平博士说,很多肺部疾病的发生都与致病菌有密切关系。该研究首次对比了电子烟蒸汽和香烟烟雾对主要肺部致病菌的影响。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国际期刊《呼吸研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