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风能分会 精彩报告内容预告(二)
发布时间:2018-06-08 00:00

 

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CRES)主办,将于2018年8月21-23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办。

 

大会宗旨是促进清洁能源相关学科间深度融合,推动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服务于我国能源绿色发展。大会以“绿色能源Ÿ创新引领”为主题,将组织特邀报告、主旨发言和论文宣讲,主要内容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等。

 

风能学术分会将于8月22日至23日上午举办,除主旨发言外还将安排6场学术会议,内容涵盖风电相关各个技术领域。风能学术分会由风能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随着嘉宾邀请和论文征集的逐步推进,我们将分期向大家介绍风能分会重要演讲嘉宾和演讲内容,欢迎围观。关于大会其他信息可手机登录 官网查阅。

 

 
 
 
 
 
 

 

 

                                       

蔡 旭 上海交通大学 风电中心主任/教授

 
 
 

演讲人简介:蔡旭,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风电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和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 电工技术和中国自动化等学会的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变换、汇集与并网、风电机组的控制和储能接入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排名第一获省部级奖6项。

报告主题:大型风电机组机网柔化控制关键技术

内容摘要:随着风能利用的规模化发展,大型并网风电机组装备制造技术快速进步、产能迅速扩张,跳跃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机组运行效率低、故障率高的问题,使风能的实际利用率和成本与期望值差距较大。随着风电的高比例并网,电网故障引发的风电系统稳定性问题凸显。这些都促使风电机组的制造从粗旷式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报告从变流器的高效、可靠变换、兼顾机组载荷柔化与电网友好的暂态控制、最大发电及多控制环节综合集成应用到复杂机电系统的实时准确仿真技术,全面介绍大型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张明明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 主任/研究员

 
 
 

演讲人简介: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员。目前担任《Renewable Energy》和《Wind Energy Science》副主编;国际海上风能与海洋能会议组委会主席;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风力发电)专家组专家,中国风能协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主持科技部863重大、国际合作,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中科院先导等10余项项目。获美国宇航协会(AIAA)青年学者奖、“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长期从事风电叶片、风电场及风能热利用研究。

报告主题:大型海上风电叶片载荷智能控制与流固耦合机理研究

内容摘要: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长柔性叶片承受的强波动载荷会对叶片乃至机组性能和疲劳寿命产生严重影响,而目前主流变桨载荷控制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局部风况适应性差和变桨装置易损坏等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此,引入基于柔性尾缘襟翼的快速、高效“智能叶片”载荷控制新概念,成功构建了反映叶片空间运动、弹性变形和非定常气动力间耦合关系的气动-伺服-弹性计算模型;在多种复杂通常和极端风况下证实了智能叶片系统的有效性,掌握了襟翼作动和传感变量的影响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智能叶片流固耦合控制机理在于优化地调整了系统的流固耦合机制。成果取得为进一步改善机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及有效降低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依据。

 

 

祝 磊 北京建筑大学 教授

 
 
 

演讲人简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硕士,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规划与基建处副处长。从事风电塔架结构、钢管结构、装配式结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翻译出版日本土木学会《风力发电设备塔架结构设计指南及解说》,参编国家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范》、能源局标准《陆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辽宁省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获得2017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

报告主题: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钢-混凝土混合塔筒研究

内容摘要:风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大,塔架高度不断增加,传统钢塔筒底部截面尺寸也须相应增加,但尺寸过大会遇到运输瓶颈,因此提出一种钢-混凝土混合塔筒方案,底部混凝土塔筒采用分片预制的方式生产、运输,现场装配。基于假设模态法计算了混合塔筒的固有频率,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完成了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整体计算和设计,分析了混凝土段替代高度、壁厚和坡度这三个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塔筒造价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风机基础、混凝土塔筒和钢塔筒之间的三种新型连接方式,实现了钢-混凝土混合塔筒的装配式连接,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王 强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助理研究员

 
 
 

演讲人简介:王强,博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2014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飞行器/风力机防除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4篇,EI收录论文5篇。

报告主题:IEA Task 19项目进展汇报

内容摘要:寒冷气候地区蕴含丰富的风能资源。预计到2020年前,全球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12GW。然而风力机结冰带来的气动性能降低、风轮附加震动、冰脱落威胁以及噪音污染等问题成为限制寒冷地区风资源开发的核心瓶颈之一。报告详细阐述了风力机防除冰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气液两相流影响、大尺度水滴复杂机制、耦合相变传热等基础问题,总结了IEA Task 19中国研究团队在过冷大尺度水滴动力学、风力机结冰数值模拟、风力机翼型结冰风洞实验、覆冰风力机结构动力学、风力机防除冰系统外场测试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提供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力机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通知公告

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风能分会 精彩报告内容预告(二)

2018-06-08 00:00

 

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CRES)主办,将于2018年8月21-23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办。

 

大会宗旨是促进清洁能源相关学科间深度融合,推动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服务于我国能源绿色发展。大会以“绿色能源Ÿ创新引领”为主题,将组织特邀报告、主旨发言和论文宣讲,主要内容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等。

 

风能学术分会将于8月22日至23日上午举办,除主旨发言外还将安排6场学术会议,内容涵盖风电相关各个技术领域。风能学术分会由风能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随着嘉宾邀请和论文征集的逐步推进,我们将分期向大家介绍风能分会重要演讲嘉宾和演讲内容,欢迎围观。关于大会其他信息可手机登录 官网查阅。

 

 
 
 
 
 
 

 

 

                                       

蔡 旭 上海交通大学 风电中心主任/教授

 
 
 

演讲人简介:蔡旭,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风电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和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 电工技术和中国自动化等学会的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变换、汇集与并网、风电机组的控制和储能接入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排名第一获省部级奖6项。

报告主题:大型风电机组机网柔化控制关键技术

内容摘要:随着风能利用的规模化发展,大型并网风电机组装备制造技术快速进步、产能迅速扩张,跳跃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机组运行效率低、故障率高的问题,使风能的实际利用率和成本与期望值差距较大。随着风电的高比例并网,电网故障引发的风电系统稳定性问题凸显。这些都促使风电机组的制造从粗旷式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报告从变流器的高效、可靠变换、兼顾机组载荷柔化与电网友好的暂态控制、最大发电及多控制环节综合集成应用到复杂机电系统的实时准确仿真技术,全面介绍大型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张明明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 主任/研究员

 
 
 

演讲人简介: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员。目前担任《Renewable Energy》和《Wind Energy Science》副主编;国际海上风能与海洋能会议组委会主席;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风力发电)专家组专家,中国风能协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主持科技部863重大、国际合作,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中科院先导等10余项项目。获美国宇航协会(AIAA)青年学者奖、“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长期从事风电叶片、风电场及风能热利用研究。

报告主题:大型海上风电叶片载荷智能控制与流固耦合机理研究

内容摘要: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长柔性叶片承受的强波动载荷会对叶片乃至机组性能和疲劳寿命产生严重影响,而目前主流变桨载荷控制方法存在响应速度慢、局部风况适应性差和变桨装置易损坏等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此,引入基于柔性尾缘襟翼的快速、高效“智能叶片”载荷控制新概念,成功构建了反映叶片空间运动、弹性变形和非定常气动力间耦合关系的气动-伺服-弹性计算模型;在多种复杂通常和极端风况下证实了智能叶片系统的有效性,掌握了襟翼作动和传感变量的影响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智能叶片流固耦合控制机理在于优化地调整了系统的流固耦合机制。成果取得为进一步改善机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及有效降低海上风电度电成本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依据。

 

 

祝 磊 北京建筑大学 教授

 
 
 

演讲人简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硕士,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规划与基建处副处长。从事风电塔架结构、钢管结构、装配式结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翻译出版日本土木学会《风力发电设备塔架结构设计指南及解说》,参编国家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范》、能源局标准《陆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辽宁省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获得2017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

报告主题: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钢-混凝土混合塔筒研究

内容摘要:风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大,塔架高度不断增加,传统钢塔筒底部截面尺寸也须相应增加,但尺寸过大会遇到运输瓶颈,因此提出一种钢-混凝土混合塔筒方案,底部混凝土塔筒采用分片预制的方式生产、运输,现场装配。基于假设模态法计算了混合塔筒的固有频率,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完成了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整体计算和设计,分析了混凝土段替代高度、壁厚和坡度这三个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塔筒造价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风机基础、混凝土塔筒和钢塔筒之间的三种新型连接方式,实现了钢-混凝土混合塔筒的装配式连接,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王 强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助理研究员

 
 
 

演讲人简介:王强,博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2014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飞行器/风力机防除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4篇,EI收录论文5篇。

报告主题:IEA Task 19项目进展汇报

内容摘要:寒冷气候地区蕴含丰富的风能资源。预计到2020年前,全球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12GW。然而风力机结冰带来的气动性能降低、风轮附加震动、冰脱落威胁以及噪音污染等问题成为限制寒冷地区风资源开发的核心瓶颈之一。报告详细阐述了风力机防除冰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气液两相流影响、大尺度水滴复杂机制、耦合相变传热等基础问题,总结了IEA Task 19中国研究团队在过冷大尺度水滴动力学、风力机结冰数值模拟、风力机翼型结冰风洞实验、覆冰风力机结构动力学、风力机防除冰系统外场测试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提供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力机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